近日
不少人在网上晒出阳性的抗原
声称“二阳”了
还有网友称“全家二阳”


与此同时
昨夜今晨
话题#新冠#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引发关注

中疾控最新通报
“大角星”报告42例
4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新情况。
对比4月15日中疾控公布数据,4月14日至4月20日新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275例。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20日,共监测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603例。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0日降至2661例;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0日为1.7%。
2022年9月至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至3.6%区间波动。2023年第7周(2月13日至19日)流感样病例占比(1.8%)开始呈现增加趋势,第10周(3月6日至12日)达阶段高峰(9.1%)后开始持续下降,第15周(4月10日至4月16日)流感样病例占比降至5.8%。
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监测到42例XBB.1.16。此前,上周(4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共监测到15例XBB.1.16(系我国首次监测到),本周已增加到42例。
XBB.1.16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重组毒株的一种,属于XBB家族,民间取名“大角星(Arcturus)”。3月以来印度报告的序列中XBB.1.16占比增长迅速,目前已成为印度主要流行株。美国目前流行的变异株中仍以XBB.1.5为主,但XBB.1.16和XBB.1.9.1近期占比均上升。由于亚洲部分国家流行XBB.1.16,我国近期输入病例中XBB.1.16的占比增加。
但民众无需过度担心,4月21日,国家疾控局表示,我国本土病例中XBB.1.16仍维持极低水平,未形成传播优势。
总体来看,北京和内蒙古以BF.7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海南、山西和天津两簇进化分支基本持平;其它省份均以BA.5.2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
什么时候会出现新冠二次感染?
哪些人更易中招?
很多人关心
什么时候会出现新冠二次感染?
哪些人更易中招?
近日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张文宏在“感染免疫高峰论坛”上
作出了解答

什么时候会出现二次感染?
张文宏介绍,根据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张文宏表示,应对新冠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不断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建议脆弱人群在6个月以后(再次接种疫苗),二价苗和一价苗都可以。
第一轮未感染的人,会二次感染吗?
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均出现了两波新冠疫情。
张文宏解释,二次感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感染过的人免疫力逐渐衰减,二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疫情中被感染。根据监测数据,目前我国很多新冠感染者的情况都是后者。
张文宏引用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的话说道:“新冠病毒会找到每一个人。当群体免疫的屏障建立起来后,新冠病毒会去寻找尚未建立起免疫屏障的人。所以第一波感染控制较好的国家,第二波感染的峰值就会比较高。”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病毒变异,体内的抗体还有保护作用吗?
“目前,中国存在的几个新冠变异株主要是BA.5、BF.7、XBB。XBB在美国流行的毒株中占90%,在中国香港占50%,接下来在中国大陆的占比也会逐渐上升。它会把有效的中和抗体的保护时间缩短,从6个月缩短至4-5个月。但中和抗体仍然具有保护作用,在感染后6个月时,中和抗体的保护率仍然有50%。”张文宏说。
张文宏还表示,“如果在XBB以后,没有新的病毒变异株出现,那么这一波的感染可能从此就慢慢远去,我们一直会看到低水平的、反复存在的流行病,如果在XBB以后,又不断有新的变异株出现,那么又会有一波新的感染。但毒力最强的毒株在哪里,我们不知道。”
因此,我国正在积极监测。“一方面监测有没有新的变异株进入,另一方面监测新的变异株造成的重症程度是否更高。”
未来新冠病毒是否会像流感一样?
张文宏表示,流感每年都会出现很多亚型,会基因重组,变异株更多,波动性更大;而新冠病毒的亚型是取代式的,后一种取代前一种,不会基因重组。
如果不发生特殊情况,新冠病毒会越来越像已有的冠状病毒,一直会存在,但存在感没那么强。它最终是否会流感化,还取决于它后期变异的特征。
面对二次感染,这几类人群尤其要注意!
面对二次感染,仍然需要关注重点人群。丹麦的一项纳入了7000人的研究对二次感染进行了分析,发现奥密克戎非常容易导致二次感染,其他毒株则不太容易导致二次感染。女性、年轻人、医务工作者更加容易二次感染。
张文宏提醒,国际和国内的数据均显示,在第一波新冠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感染来临时感染的风险较高。而对于二次感染,大约60岁及以上的人和未接种疫苗的人感染风险较高。
3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修订了优先使用新冠疫苗的路线图,6个月至17岁的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为低优先级人群,SAGE建议各国依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为他们接种新冠疫苗;老年人、患有严重合并症(如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年轻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孕妇和一线卫生工作者为高优先级群体,应在最后一次接种后6个月或12个月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张文宏表示,6个月后如果再打疫苗,抗体水平就又开始变高,从而防止感染;抗体水平调高以后,免疫系统更加容易重新被唤醒,从而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此外,张文宏表示,仍需进行抗病毒小分子药物的储备。同时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建立起可以在48小时内及早治疗的模式,市民可以就近到社区卫生中心测抗体或抗原,给予相应的药物。
“我相信,不断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而且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我们一定可以跑到下一波疫情的前面。”张文宏说。
这些人群仍需完成疫苗接种!
江西疾控最新提醒
当前,全国整体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但新冠病毒并未消失,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仍持续存在。不同人群免疫水平还存在差距。在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且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未来仍存在感染并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由于疫苗或病毒诱导的抗原刺激不足,免疫保护效果也明显弱于完成基础免疫后再感染获得的混合免疫。加之保护性抗体会随时间延长发生衰减,现阶段部分人群仍需接种疫苗,为进一步强化自身免疫能力,补齐免疫水平差距,降低未来可能出现的重症和死亡风险,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关于印发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的通知》有关要求,提醒相关人群仍需积极完成新冠疫苗的接种。
现阶段疫苗接种的目标人群
(一)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
3-17岁未感染且尚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
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基础免疫和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
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重点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二)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
是否曾感染可以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发热、咳嗽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且具有流行病学史(与感染者存在无防护接触等)进行综合判定。
现阶段新冠疫苗接种程序
(一)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
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时间间隔完成后续疫苗接种。
完成基础免疫的≥18岁人群,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调整为3个月及以上。
需要接种第二剂次加强免疫的重点人群,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6个月及以上实施第二剂次加强免疫。
(二)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
感染3个月后接种1剂次疫苗。
现阶段新冠疫苗的选择
目前,我省供应用于基础免疫接种的疫苗有:灭活疫苗(中生北京公司、北京科兴中维)、重组蛋白疫苗(安徽智飞龙科马)、腺病毒载体疫苗(康希诺—注射用)。
用于加强免疫接种的疫苗有:灭活疫苗(中生北京公司、北京科兴中维)、重组蛋白疫苗(安徽智飞龙科马、珠海丽珠)、腺病毒载体疫苗(康希诺—注射用、康希诺—吸入用)。
神州细胞重组新冠病毒4价S三聚体蛋白疫苗、石药集团新冠病毒mRNA疫苗近期已获准紧急使用,可用于18岁以上人群加强免疫接种,预计5月初开始陆续供应。
(一)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
基础免疫接种使用疫苗,参照前期有关要求执行。
加强免疫优先推荐使用神州细胞重组新冠病毒4价S三聚体蛋白疫苗、石药集团新冠病毒mRNA疫苗接种,也可选择其他疫苗进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二)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
3-17岁人群,参照前期有关要求执行。
18岁以上人群,优先推荐使用神州细胞重组新冠病毒4价S三聚体蛋白疫苗、石药集团新冠病毒mRNA疫苗接种,也可选择其他疫苗进行接种。
考虑随时可能出现的病毒感染风险,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满足时间间隔要求后,无需等待特定疫苗,可尽快完成疫苗接种。
为什么符合条件人群要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及感染获得的保护性抗体会随时间延长发生衰减。对于感染人群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机构和国家均推荐在感染后3-6个月进行疫苗接种。从全球范围看,感染3个月后进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是共识,有利于在后续可能发生的疫情中为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好的保护。
还有不少朋友担心
临近五一
新冠“二阳”
会影响行程安排吗?
对此
相关专家为您解答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五一出行可能增加新冠感染风险,但风险较大的主要是最近半年没有阳过的人群,如果是半年内感染过并且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五一前后再感染的风险很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毒控制首席专家孙承业表示,假期期间,出行游客较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可能较为拥挤,这时就有较大风险,建议过敏体质和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戴上口罩。
是否需要储备药物?
李侗曾认为,药物储备主要是医疗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家庭层面,备上一些常用的解热镇痛、祛痰镇咳药、感冒类药物即可。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此前则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建立起可以在48小时内及早治疗的模式,市民可以就近到社区卫生中心测抗体或抗原,给予相应的药物。
来源:江西发布综合中国疾控中心、江西疾控、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全家“二阳”了?中疾控最新通报!张文宏等专家发声》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作者[雅柏]投稿,不代表贝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fbaas.net/zskp/202509-745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贝富号的签约作者“雅柏”!
希望本篇文章《家庭成员感染“二阳”?中疾控最新消息及专家张文宏的看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贝富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近日不少人在网上晒出阳性的抗原声称“二阳”了还有网友称“全家二阳” 与此同时昨夜今晨话题#新冠#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引发关注中疾控最新通报“大角星”报告42例4月22日,中国疾控中...